人类的性具有“生命周期”

有生命的物体都有生命周期,这是不可逆反的自然规律。而对于动物来说,有一种情感,或者说是一种原始的本能也具有生命周期,这就是性。性的生命周期并不是指人的自然生命过程,而是指:人的一生当中,在性方面会出现那些情况、何时出现,其实是由社会的性文化来制约的。

性的生命周期实际上就是社会为个体在性方面的发展所设置的定轨。个体在性方面的发展与这个社会的定轨在不断地相互作用,就是性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过程。

社会约束性的发展

任何一个社会,都会做出种种具体规定,来制约个人在一生的不同时期中的性方面的发展。这些规定往往是根据个人的年龄来设置的,也就是在不同的年龄段里,社会对于个人的性状况和性发展有着不同的限制和引导。任何个人如果在生命的某一时期里违反了社会所设置的这样的定轨,就会受到社会的各种制裁。

青春期属于无性期

在传统中国,性的生命周期首先地和主要地表现为,大多数人都经历了一个从无性到有性再到无性的人生历程。

青春期之前的少儿被社会强制地规定为无性人。社会不仅拒不承认少儿也同样可能出现性反应,可能做出性行为,而且把所有出现性反应和性行为的少儿统统视为反常,甚至认为是思想品质问题。

到了青春期,人人都会出现种种性的生理发育与心理发育。社会不得不承认,从此时起,人开始有性了。但是社会创用了性成熟这样一个社会意义上的概念,以便制约任何可能发生的越轨行为。

婚恋期性才发挥作用

到了婚恋时期,社会又对个人的所有择偶行为做出了种种具体规定。它们的实质意思就是,可以求爱或者求婚,却不可以寻求发生性行为。

到了结婚以后,社会不仅承认人是有性的,而且鼓励人们为了生儿育女而过性生活。但是人到老年,社会又规定个人应该重返无性状态,至少是不再从事性交合。在这样的社会定规的制约之下,大多数中国人都会在一生中经历一种男女互变。

中年时期的男女互变

性问题咨询中常常可以发现:比较年轻男性往往抱怨女性过于被动、冷淡、缺乏性欲;年轻女性则反过来抱怨男人性欲太强、不懂温柔。但是在35岁以上的年龄组里,情况开始颠倒过来,常常是女性抱怨男人缺乏性欲、过于冷淡;而大老爷们却往往心惊胆战地谈论着女人三十如狼,四十如虎,五十坐地能吸土。

所以成年男性的世界里有一句很俗的话:没BI想BI,有了BI怕BI。还有一位知名男士写过一首打油诗:人过五十力已衰,发动半天起不来。千辛万苦爬上去,咳嗽一声又下来。

虽然在中国还缺乏足以证明的统计数据,但是从经验研究中,可以把这种人到中年之际的常见现象总结为男女互变。(转自:潘绥铭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