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一度被视为精神心理疾病,近年尽管逐渐得到社会接纳,但仍然属于人群中的异类。因此,同性恋者的家人很自然地希望他们像大多数人一样,对异性感兴趣。有人认为很多同性恋者频繁更换性伙伴,导致了艾滋病的传播,应予治疗。在无形的社会压力下,部分同性恋者也希望改变自己的性取向。
强行转性导致身心俱损
在维也纳,一名与弗洛伊德同时代的内分泌学家斯太纳赫把异性恋男子的睾丸移植到同性恋男身上以改变其性取向。这造成了身体的严重伤害,还注定是失败的人体免疫系统会排斥移植的睾丸。
行为学派的心理学家认为,同性恋是后天学习的产物,于是祭出厌恶疗法,让同性恋者看同性性爱的图片,同时电击他们的手和生殖器,或让他们服用引起恶心的药物。霍尔德曼称,这似乎能减少同性恋倾向,但不能培养出异性恋,而且这是对同性恋者的折磨,令他们为自己的性取向感到害羞、纠结和害怕。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尼克罗西提出,要把同性恋男子改造成阳刚男人,让他们参加体育活动,避免看戏剧、听音乐会等所谓同性恋活动,但这些做法未得到学术界认可。
美国纽约临床心理学家阿里尔·谢德勒和迈克尔·斯科罗德调查了202名参加转性治疗的同性恋者,发现只有少数几个人似乎有效,而88的人未能保持改变后的性行为,还有的人说没有了性欲,或者干脆保持禁欲状态,但吸引他们内心的仍然是同性。有些人反映,参加治疗是值得的,但更多的人说,改变性取向令他们很受伤。
美国的主流医学机构认为,转性治疗的疗效在过去40年的实践中没有得到证实,反而具有潜在危害,令同性恋者产生内疚与焦虑,有损自尊,导致抑郁甚至自杀。精神卫生界的专家担心,转化治疗向社会传达了关于性取向的错误信息。
同性恋不再属于精神病
随着时代的发展,同性恋逐渐不再被视为一种精神疾病。2001年颁布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指出,同性恋者不是精神病人。我国学者认为,如果同性恋者没感觉自己有问题,就根本不需要接受什么治疗;如果同性恋者为自己的性取向感到纠结,则可通过心理治疗让他们适应这种性取向,而不是强行改变性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