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物即以某些特定的无生命物体或人体部位作为性欲对象,由该物体或部位获得性激励,或通过某个生殖器以外的、通常与性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具体对象而得到性兴奋和性满足的一种性现象。英文Sexual fetishism一词源于fetishism(盲目崇拜),即认为某一物具有超自然力,比如在马克思主义中,术语fetishism就被用来指人们对物质的崇拜迷恋。单纯喜欢物品而没有对它有强烈的性欲,并不是恋物者。
更广义的恋物还可以包括由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某种状况、情形而获得性激励的情况。之所以会有恋「物」的说法,是因为传统上讨论性欲的理论假定了人类性欲激发的来源应该是另外一名「人类」,而在作为主体的「人」以外的外在环境、物品、情境、对象,皆被称为「物」的关系。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将男性恋物归因于童年时期由阉割焦虑造成的创伤。
根据他的理论,当儿童的性心理發展经历了口欲期(oral stage)、肛欲期(anal stage),进入到阳具期(phallic stage)后,男孩会进入一个固着性欲于母亲之时期,即所谓恋母情结。伴之而来的是杀死父亲并将其吃掉,以占据母亲的想法。由于一方面担心遭到父亲报复,伤害自己的阳具,另一方面又观察到女性没有阳具,发现了阉割的证据,使男孩出现了阉割焦虑,即认为既然母亲和其他女性都受到了阉割,则自己的阳具也同样处于危险之中。男孩为了缓解阉割焦虑,便会在母亲和其他女性身上寻找阳具的替代物,以证明母亲并未被阉割,则自己也有可能保全阳具。由此便产生了恋物。依据这套理论,男性会产生恋物,而女性则不会。
对此,女权主义者指出,在许多女性身上同样具有的恋物行为,使弗洛伊德的理论无法成立。
儘管弗洛伊德的理論聽起来很奇怪,並且也不是基於實驗證據的,但是他發現了人類性行為的一个重要方面:性興奮和條件反射的關係。正在進行的一些研究使这一關係更加清晰。比如,Lique M. Coolen博士2003年4月14日在聖地亞哥的一次實驗生物學会議上發表的研究:經常在某个籠子中交配的雄性老鼠,即使在沒有雌性老鼠和雌性氣味的情況下,也会因為被放入这个籠子,而使其腦中誘發快感的化學物質增加。性條件反射發生了。人類的性行為也被假定可以受到類似的條件訓練,这或許可以解釋戀物現象。
这符合戀物產生於幼年期的烙印的理論。另外一个同樣基於烙印的理論認為,男性少年頻繁自慰,並由此建立起一種模式,在自慰时經常出現的物體,將可能在日后產生性喚起的作用。該少年由此而將此物體與性高潮聯繫起来。
常見的戀物包括:戀鞋、戀靴、戀襪、戀褲、戀褲襪、戀內衣、戀胸罩、戀女內褲、戀制服、恋哺乳、戀尿布、戀玩偶、戀理髮、戀西裝、戀手套、戀爪子、戀椅子。
戀物相關的性刺激,在大部分人身上都是普遍存在的。一般認為,只有當戀物情結對戀物者的性或社会活動造成困擾时才被視為一个問題。有时「戀物」一詞也被專用於指「非經由戀物相關的性喚起而不能達至性興奮」的情況,此时亦可稱作戀物症。
儘管上述的戀物形式是最為普遍的,但戀物如同其他的人類性行為一樣,也可以是極為多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