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的短文

  
  篇十一:捡拾光阴的碎片——我的那些读书往事
  题记:循着时光流淌的方向,悠悠俯首,捡拾光阴的碎片……
  走到人生的秋季,人开始变得懒散起来,“简单生活”就成为一个最时髦的借口。可每天书还是要读的,即使有了媒体,有了电脑,感觉还是没有看书看报那样痛快。出差时,在一家4星级宾馆,见洗浴间里竟挂着个小电视机,才知坐在马桶上也可以收看各种电视节目了。在感叹科技之发达的同时,我想,与其这样看电视,还是不如拿着书本阅读起来惬意,慢读细品,字里行间,是灵魂的碰撞,是思想的闪现。而这些都是电视所不能比拟的,比如看到那些光怪离陆、惊险刺激的画面,你只沉浸在猎奇中,却无法去三思。循着时光流淌的方向,回望过往读书的日子,让人多了一些感怀。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就制造了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反动。那时好多书籍、戏剧、电影等文化载体都被斥为“封、资、修”、“大毒草”,一部分文学家、书画家、艺术家也被打成资产阶级“右派”或“走狗”,文学历史书籍只要是不合时宜的,都被封存、焚毁。而读书,对儿时的我们来说就成为了一种灾难:上学时学不学数理化已经不重要,业余时间更难找到可读的书看,偶尔能够见到几本有些发黄的小说,但又担心被人发现了当“毒草”予以收缴。我们就这样,在惊恐中读书,在躲藏中读书,反而对所谓的“毒草”增添了好奇。那种想看书的愿望被激发了,就会千方百计去寻书,淘书,同学朋友间能相互传看一本喜欢的书,比如今吃一顿大餐还要开心,只是那时要读到一本好书真难。常常是找到一本好书,就东躲西藏地偷偷看,可说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有一次,邻居大姐借给我一本《西游记》,我就是晚上打着电筒在被窝里看的,听到妈妈来查房的脚步声,赶忙息了电筒,佯装睡着了,待她一离开,便又看了起来。有时,看着书就会忘了吃饭;有时,还端起饭碗边吃边看,全然忘了吃饭的滋味。我们兄弟姊妹多,母亲在外工作很辛苦,每见我不好好吃饭,认为是个坏习惯,烦了也会骂上几句。但我还是乐此不彼,甚至把书带到课堂上看。读初中时,我对物理缺少兴趣,那天正巧上物理课,同桌带了一本《安徒生童话》,我拿过来看着看着就入迷了,以致上课了还埋头在抽屉里看。没有想到老师走到我桌前,将书没收了,还狠狠地批了我一顿,把我都急的要哭了。好在事后老师把书还给了我,不然还不知怎样还回那位同学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