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背影

  父亲见我说话回过头来,那让岁月的风霜刻满皱纹的脸越发显得苍老,赫红的脸膛记录着不平凡的经历。他在我的对面坐下说:“出门学会尊重别人,随乡入俗,才能和当地人打成一片;以后吃穿住行都靠自己,凡事要亲躬,且莫轻托他人······絮絮叨叨,约莫嘱咐了一个钟头。临上路才意犹未尽的作罢,又为我打点早已打点好行装,我看他那动作想起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诗句
  公交车站离我们家有3里路,在去车站的路上,父子俩默默的走着,他一会儿整整我的行李带,他一会儿又要帮我扛行李,我知道他不舍得与我离别,又不便说什么,才做了这么多的小动作以掩饰他内心的不安与酸楚。我心里也不好受,几次叫他别送了,回家去,他不吭声只是默默的和我走,最后,我站在原地不走了,说:“你不回去,我就不走了”他没有办法只好回去,他一步一回头的走着、望着·······无限情怀沐晨风,牵挂尽在回眸中。
  父亲无奈地走了,他的背影越来越远,直至完全消失在晨霭中。可在我的心中,他的形象是那样的高大,他的背影永远是那样的清晰,他和他的经历永远历历在目········
  别时容易见时难,此去天山路三千。故园东望泪不干,相忆犹似在眼前。
  父亲:我想你,爱你!
  
  篇二:蹒跚远去的背影
  大年初二,冬末犹寒。但午后的阳光,让人已能感到些许温暖。相较平日,路上来往的车辆,街旁的行人和营业的商铺,明显少了许多。天空不时响起零星稀落的鞭炮声,繁华都市节日气氛,正在悄然消退。
  年味的浓淡,我已无感觉。“过年”,只似一段时间节点的概念。曾经美好的记忆,已那么依稀遥远。此刻,我只想赶往京城一普通社区,享受另一种快乐时光。
  北京朝阳区和平里东街道路西侧,有个不起眼的露天乒乓球场。面积大约有600㎡,用高约4米的金属网围成。场内有约三十张乒乓球台,两排东西朝向放置,大部分的球台面用玻璃钢制成,既防雨雪,又经用。
  别看场地设施简陋,一年四季,男女老少众多球迷都聚在此。这里,几乎每天都很红火。他(她)们中,有曾上山下乡、支过边的“老知青”,也有退了休的教授、医生等,还有外地来京的“北漂族”。虽然大多数已年过花甲,可他(她)们却是这儿的“主力队伍”。许多人住在附近,也有些人需换乘公交地铁,才能到这儿。尽管各自经历不同,口音也是南腔北调,但“天下球友一家亲”。到了这里,无需客套,一个眼神、一个微笑,或简单一句话:“打球吗?”就能找到对练和“切磋”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