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门槛的文章

  或许,这就是一种悲哀。有的人,为了生活,放弃了自尊,有的人,为了所谓的自尊,活活被生活逼死。这与其说是一种残酷,不如说是一种优胜劣汰。毕竟,中国13亿人口中,对流浪乞讨人员好像并不被社会认可。
  现在,我就面临这样一个门槛。选择坚持还是选择放弃,重新开始。但就算要放弃现在,那也要想好将来,不能仅仅是为了逃避现在的不堪就盲目放弃。有的时候,盲目的选择无异于自杀。
  在生存难以为继的时候,没有一技之长,又没有长远规划,成为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我不断修改自己的行为准则和处事方式,最终我发现,现实是一个言而无信的小人,而自己就是那个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的SB,250。
  正如有一个老人所言,你一味地迁就,不管是生活还是人群,最终的结果都是失去自己。“假如你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自己的内心。”这句话在自我安慰方面独具效益,但是对现实于事无补。所以,改变,需要智慧。而我,没有这种智慧。
  
  篇三:文化无门槛
  《水浒》一书,堪称是一部气势恢宏的农民战争的史诗,可是当初竟然连作者姓甚名谁都众说纷纭,难以考证。
  若问成书的时候作者缘何不敢署上大名?很大程度上怕是要“归功”于那些刻意为文化设置门槛的所谓“精英文人”。
  精英嘛,自然是瞧不上文学界的那些“旁门左道”的,惟有汉赋、唐诗、宋词这类“高雅文学”方可登堂入室。在这些人眼中,似乎总有一道无形的门槛横亘于文化殿堂的大门之外。于是乎,诸如元杂剧、明清小说之类的新兴文学样式便被当年的文化精英们不屑地赶进了勾栏瓦肆之中,只能由那些歌伎戏子、评书艺人去手口相传。
  然而,这些“沉沦下僚”的“没有文化品味”的文人及其创作当真如此不堪?非也。
  试问,自古以来那些被后代称之为“文学”的东西到底缘何而来?还不是从“俗人”们的日常劳动、生活中产生、发展而来。其中瑰宝如《诗经》者,被后世尊为诗歌的鼻祖,传之后人,历千载而不衰。其实,这些诗歌中的奇珍当初也不过就是一支支出自大字识不了一箩筐的乡村野老口中的民歌民谣。倘真要为文化筑上一道“去粗取精”的门槛,《诗经》中的305篇作品绝大多数恐怕都要被拒之门外。可以说,正是由于民间俗文化的积淀,才筑起了中国文化这座人类文明的煌煌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