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三思而行


  
  有个成语,叫做三思而行,说的是反复考虑,然后才去做。我们先看孔子是怎么对待这个问题的。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鲁国大夫季文子对于一件事情想了又想,想了又再想。孔子听到后,说:三思之后,还要再想,这才可以去做!国学大师南怀瑾的理解是:思考两次,这就可以去做了!可以说,前人的理解,和国学大师南怀瑾的理解是两种不同的结果。那么,要不要三思而行?孔子的态度到底是怎么样的?我们来看另一个故事
  
  对于“闻斯行诸(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情,立刻就去做吗?)”这个问题,孔子给子路的答案是: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父亲和兄长还活着,怎么可以听到了就去做呢)!给冉有的答案却是:闻斯行之(听到了就应该立刻去做)!同样的问题不同的答案,另一个学生公西华很奇怪,就问孔子原因。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谦人,故退之(冉有畏缩不前,所以我鼓励他进取;子路好勇过人,所以提醒他退让些)。 原创投稿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孔子对于三思而后行,其实是没有固定的一个态度的。对于个性好勇过人的子路,他是要求三思而行的;对于个性畏缩不前的冉有,他不要求三思而行,而是鼓励他立即去做!对于季文子这种过分谨慎的人,孔子是鼓励他们进取得,即思考两次就可以去做了。所以南怀瑾大师的理解要更加接近孔子一惯主张的“因材施教”原则。
  
  那么,我们作为现代人,要不要三思后行呢?我认为大可不必!最多做到“再,斯可矣”就行了。理由有三:一是古人信息交流渠道不通畅,对事物的相关信息占有不足,做出决断凭借自己经验的时候更多一些,所以需要三思后行。而现代信息传播速度快,接受信息途径多,作为个人对信息占有量也比较多,所以大可不必三思后行,只要考虑到矛盾的主要两方面就可以做出决断了;二是随着我们对事物和规律认识的深入,看法已经多元化,再也不是二元化地以对错、好坏去区分事物。更多的时候只需要考虑清楚这样做有何利弊,那样做有何利弊,在此基础上做出选择即可。最多做到“再,斯可矣”就行了;三是现代社会,节奏加快,许多事情没有那么多时间供人“三思而行”,尤其是面临机遇的时候,机遇往往稍纵即逝,等到三思之后,机遇也就无影无踪了。
首页12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