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影婆娑

  我住居的地方是城郊结合部,出门不远就是一条清澈的小河,小河东岸是宽五十米的景观绿化带,绿化带里除了种植香樟、雪松、梧桐、红枫、叶子李等树木外,还有不少翠竹,虽然不是主角,但却起到了点缀的效果。它们植在花墙、亭台旁边,白色的花墙,或者小巧的亭台,有婆娑摇曳的竹子,别有一番诗意在里头。夏天晚饭后和妻子在河边散步,走得累了,就坐在亭子里,听风吹过竹子的沙沙声响,闲适恬淡的心情漾满心头。
  竹子品质高贵,与梅、兰、菊并称“四君子”,文人雅士都很喜欢。“竹林七贤”爱竹,白居易爱竹,苏东坡爱竹,郑板桥爱竹。“竹林七贤”整天呆在竹林里坐而论道,我猜想,如果没有高洁的竹,“竹林七贤”也许就想不出那么多空灵的思想了。白居易写过《养竹记》,将竹子比喻为贤人君子,赞赏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苏东坡是有名的美食家,爱吃会吃,吃出了名堂,但也是嗜竹如命之人,如果让他作两难选择,他是“宁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的;清人郑板桥更是一个“竹痴”,他写过一篇关于竹子的文章:“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他在山东潍县做县令,因开仓济民而得罪上司,愤而辞官归隐后,就在自家庭院里植竹、写竹、画竹,以此表达自己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品格。
  竹子不但可赏,而且实用,早在两千多年的商朝,聪明的中国人就在竹子上刻字,记录重大历史事件,称为竹简,中国古代的文人用竹子做成的毛笔,写出流传千古的锦绣文章,画出最具意蕴的山水画,书写出堪称世界一绝的书法作品。用竹子制成的乐器,能吹出空灵幽远的丝竹之音。日常生活中,也有竹子的身影,吃饭用的竹筷,夏天睡的凉席、凉枕,坐的竹椅,躺的竹床,遮雨遮阳的伞,盛放东西的竹制物品,林林总总,数不胜数。
  古人总结竹子有“十德”:竹身形挺直,宁折不弯,曰正直;竹虽有竹节,却不止步,曰奋进;竹外直中通,襟怀若谷,曰虚怀;竹有花深埋,素面朝天,曰质朴;竹一生一花,死亦无悔,曰奉献;竹玉杆临风,顶天立地,曰卓尔;竹虽高洁,却不孤僻,曰善群;竹质地犹石,方可成器,曰性坚;竹化作符节,苏武秉持,曰操守;竹载文传世,任劳任怨,曰担当。这“十德”几乎把人的所有良好秉性都赋予了竹。
  看似普通的竹子,却蕴藏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那么,我们在品赏千姿百态、竹影婆娑的玉竹时,又能从中悟到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