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调侃的文章

  但是不拘小节的某些调侃也可能会带来麻烦。比如向人介绍说自己名叫金声树子,如果没有说明是哪几个字,就可能会被误读为今生竖子,有另类思维习惯的人会象魏将庞涓那样,解释成这辈子碰到的那个小子。即便是笔名中以陆边为姓,也不可以苟始为名,以避免人家因此而有所误解。
  一般说来,只要是不过分,既不伤及别人,也不损害自己的调侃,都是在情理上可以容忍的。无伤大雅的某些调侃或许还会成为茶余酒后的谈资笑料。然而把别人的习惯和偶尔才有的表现当成调侃的依据,则是属于不当作为,因而应当避免这样的事情出现。让他人无端受过这种举动,只会将思路引入歧途,对于培养正常的人格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古人说,过犹不及,经常性的自我调侃也可能会带来负面效应。如果能有畅然豁达的心情,有排除诸般烦恼的能力,就完全不必事先生出烦恼再来调侃。妙趣横生与众不同的自我调侃,有时也是很费脑筋的事情。
  无论如何,调侃都只是调节心情的手段。无需调侃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篇二:最后的调侃
  清代学者金圣叹因冤案被杀。得知自已被处决的日期就在第二天的午时三刻,他买通了狱卒,让他将一封封好的遗书偷送出狱,交待务必在被杀之前送达,并再三保证内中绝无任何忤法之事。而后者出于怜悯与同情,或许还有敬仰,踌躇再三后终于接受了下来。于是这封显得干系甚大的神秘信件,于次日中午按照事先的约定递交到了囚犯儿子手中。可拆开一看,竟是这么一段话:“字付大儿看,盐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我死无憾矣!”令人啼笑皆非。还有比这更出彩的。金圣叹临终前,饮酒自若,且饮且言曰:“割头,痛事也,饮酒,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
  晋代大学者稽康在被司马氏杀害前,提出一个要求――弹琴!一曲终了,他仰天长啸:“《广陵散》从此绝矣!”不畏死而叹千古妙曲后继无人,这种价值观念的错位,非高人不能为也!
  一位强悍的江洋大盗被绳之以法。法场上,他从容不迫地对行刑的刽子手说:“兄弟,手脚麻利些,老哥在此先谢过了。”就在被杀头的一刹那,他高声赞道:“好快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