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桃花源的文章

  不难想象,当时肯定也有不少人劝过他的。甚至会对他说,做人嘛,就得外圆内刚,表面上对你屈膝弯腰,内心不弯,不就行了,不一样保持自己的东西了?人,是多重性格的,何必爱了纯洁,就丢了其他……
  他不听,他这次是看透了,执意不再踏入官场一步了。在辞官之前,他已写下《感士不遇赋》,直斥反动的统治就像布下的天罗地网,弄得鱼骇鸟惊,人人自危;而官场的道德败坏,虚伪之风盛行,不但人才受到压抑,即使是很纯洁的人,只要身陷其中,就像掉进了大染缸,谁也别想再清白了。
  回到乡下的家,面对纯朴的农人,面对美丽的自然山水,他的心情无比欢欣。没多久就写下《归园田居五首》,描摹了离开官场时的愉快心情,赞美了躬耕生活的田园风光。并把自己形容“久在樊笼里”的鸟,“复得返自然”,才重获生命的自由。尽管农家生活清苦,他也毫不畏惧,从没后悔自己当初的辞官。倒是,他的心境由“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个人诗意,渐渐转向更宽更广的境界。就像十月怀胎一样,当他老人家到了晚年,也就是归田快二十年之后吧,《桃花源记》终于从他的笔下流淌出来了。
  桃花源,是他心中的一个幸福美好的理想社会。在这个桃花源中,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家家富足,生活安定愉快,民风淳厚朴实。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让人如入仙境;他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又是那样的让人感到诗情画意,实实在在……
  无疑,以今天的目光来看,他的桃花源并不算什么,问题是,他是第一个说出“桃花源很美”的人。正如人们常说的,第一个说“花美”的人,是诗人;第二个跟着说的则是俗人;第三个再跟着说,那就是贱人了。
  而且,纵观他的一生,他都保持着灵魂的纯洁,品格的高尚,他的每一只字,每一行诗,都是从纯洁的心灵自然流淌出来的,毫不做作,也不矫情,更不会虚情假意,像个伪道学。人们常说的人文精神,其实就是他这种生命精神。因为,一个人保持一时的纯洁容易,但一生如一地纯洁依然,就难之又难。况且,他的纯洁,并非仅仅是洁身自好,而是升华到更宽更广的境界,就像桃花源一样美丽着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