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关于井冈山的文章

  晚饭我没吃,脑子里被老师挨打的情形塞满,而且,我仔细想想,他的脸上全是血。
  我没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但心里总是觉得不安,他因为什么被打?还有,他为什么去烧锅炉?校长为什么要打他,校长平时还是挺好的,只不过是脸上总是不见笑容,阴沉沉的,有些怕人,学生们背地里给他起了两个绰号——“铁青脸”和“万年不笑。”
  接下来还是上对流老师的诗词课。这次开始讲鲁迅的诗歌。我不太清楚现在的中小学语文课的讲授方法和方式,反正当时我们是无论什么题材的课文都要讲一个历史背景,一个中心思想,一个段落大意,一段教育启示。讲毛泽东诗词是这样,讲鲁迅诗也是这样。通过老师的讲解,我对鲁迅的最初印象就是那他一个铁打的人。后来学习铁人王进喜,总是弄不清到底有几个铁人,结实到什么程度。但这问题有些难度,就去问老师,她可能感到难度也大,不好回答,就带我们去问校长,不巧校长不在。问工宣队长,他一听,乐了,脸上摊出那种类似问男孩为什么长鸡鸡的幼稚问题的惊讶与傲慢:“他妈的什么接班人,连这都不懂,”他大吸一口自制纸烟,嘴角淌出些许笑意,显示对问题娴熟掌握的得意和对提出问题的无知的轻视,很平易近人地给我们以耐心的解答:“说鲁迅是铁人,那是打个万一(比方),不是真的铁人。鲁迅他爹是个铁匠,苦得狠,靠打铁挣几个钱供鲁迅念书,鲁迅才成了文匠。所以毛主席教导我们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老子是打铁的嘛。王进喜说是铁人,也是打万一(比方),他爹不是铁匠,可他身上没铁还成?搞石油的不带铁,不教油化了吗!”于是我懂得了铁人的真正含义。
  老师开讲鲁迅的诗:“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奇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忙活了一节课,我们不知其所云。估计是对自己的解释信心不足,老师不再继续,而是重新讲毛主席诗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这是她自认为讲的最成功的课,也是每逢公开课要给我们温习一次的内容。作者如何如何伟大如何如何会用词造句如何如何重上井冈山。毛主席一定是坐飞机去的,而且是直接落在山上的,这才写出“久有凌云志”一句。如果不坐飞机去,是不会有凌云的体会的。的确,老师一讲上这首词,兴奋异常,滔滔不绝,一节课时间基本上不够用。以后我一想起老师讲解的这首词,弄不明白她到底要说什么,什么是中心思想,什么是段落大意。也认真地读过一些关于毛泽东诗词的书,对这首词的解释大同小异,不见什么新意。后来买到一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里边有一篇对这首词的鉴赏文章,作者参考和借鉴了大量的史料对这首词作了大胆的分析,认为这首词的中心意思是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序曲或是前奏。“久有凌云志”应当是指发动文化大革命,并已经为凌云志(文革)的发动做了充分的准备和最坏的考虑,并采取了预防措施,为了实现久有的凌云志,不惜以重上井冈山为代价。我很赞同这个解释。我的体育教师被打乃至后来被关押、判刑都是基于对这首词的学习、理解和创作而引发——这是我后来知道的。就是上文提到的1976年元旦发表的毛泽东的两首诗词,全国掀起一阵学习热潮。体育教师正在申请入党,政治上一定要进步,一定要比别人有觉悟,一定要在某一方面出人头地。也许他是真的被词的意境感动,也许是出于入党的需要,也许是因元旦简单的会餐多喝了几杯酒而诗兴大发,他写了一首学习《重上井冈山》的体会的自由诗。写完,自己又润色一番,感觉可以,就抄写了一式三份,一份寄给省内的一家报纸作为投稿,一份送到学校广播站,一份送给校长,态度谦恭,恳请校长斧正,因为校长是学中文的。自己只留了一份还不太成型的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