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童谣的文章
2018年11月01日
来源:妞妞文学社
浏览:次
“三岁的娃,会放牛”听起来是一个夸张,但谁也不能绝对否定这个事实。这是一个由许多
小伙伴一问一答接唱的童谣,衍生出有惩罚性的
游戏,不讲究字词的正确,只要求同音就行。
小伙伴一个个喊得声嘶音哑,哪个回答不上来,便被施以揪耳朵或弓背弯腰让其他
小伙伴跳马的惩罚。
《张打铁》的童谣也是听得较多的一首:
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子送
姐姐,
姐姐留我半个月,我要回去学打铁,打到张家月子卖茶叶,茶也香,酒也香,十个鸡蛋摆过江。
张家月子是汉江边仙桃市郑场镇的徐鸳口对岸天门市境内的一个地方,汉江在此绕了个环形弯,江堤外月亮形的地方住着的人家都姓张。有一次我跟
父亲在徐鸳口过河上天门岳口亲戚家,路往张家月子时,不解地向
父亲讨教张家月子地名的意思,
父亲告诉了我张家月子地名的由来。
有的童谣纯属无聊,如《好吃佬》:好吃佬,跟牛跑,跑到乡里狗咬狗,狗子狗子你不咬,买个锅盔(炕馍)你过早。有的童谣犹如素描:梯磨担,扯磨担,婆婆吃,爹爹看,看到了,不
喜欢。
江汉平原的婚嫁喜事办得热热闹的,堂屋内点燃的汽灯雪亮雪亮的,乐队用竹笛吹奏的“呜呜呜、呜呜呜…”的独有的
乡村轻音乐很悦耳动听,配以锣鼓伴奏的“咚咚锵、咚咚锵”声,由几名儿童搬着红红绿绿的旗帜在前头,到远方的村子
娶亲,湾子的儿童前簇后拥凑热闹,为吃一颗甜甜的喜糖,也为一睹
新娘子的芳容。于是有了《新
姑娘》的童谣:
新故娘,咚咚锵,到婆家,喝米汤,米汤喝足了,养的
儿子胖嘟了。
沔阳童谣,还有……
只是我不知道了。仙桃过去叫沔阳,用了上千年的县名,一九八六年改仙桃市改掉了。沔阳童谣的存在却是不争的事实,童谣中充满沔阳的方言俚语。我回忆的网页里顿现一片空白,望着一贫如洗的蓝天,怅然若失,我呼唤:白云,你回来吧!白云可以再来,但远去的沔阳童谣就那么远去了么。
篇四:童年·童谣 童年正赶上“文革”后期,经济凋敝,文化衰微。我们除了背过几段毛主席语录和毛泽东诗词外,文学熏陶几近空白。倒是一些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学,给了我们少许的精神滋养。童谣便是这样。回想起来,当年那些津津乐道的童谣,拂去时光的尘封,依然像点点灿亮的星辰,闪烁在暗淡的
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