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童谣的文章

  土生土长的童谣,像泥土一样朴质,山花野草一样摇曳生姿,怪味豆一样五味俱全。
  童谣中有爱的温馨。
  在乡村,牙牙学语的孩子,一般由老人照料。俗语云:“春天孩儿面,一天变三遍”,是说天气,也是说孩子喜怒无常,情绪不稳。刚才还笑得春花灿烂,转眼便嚎啕大哭。老人家赶忙“心肝宝贝”的连哄带劝,可就是不消停。没辙了,便使出压箱底的本领——唱“推磨谣”。她蹲下身,用两只大手攥住孩子两只小手,模仿推磨的动作,一推一拉,歌谣便合着节奏流淌出来:“推磨,研磨。磨面面,做粑粑,哄伢伢。吃半边,留半边,留在奶奶床里边。猫衔大板上,狗衔大路上,老鹰叼到树头上。喔嗬(赶鸟声)!好吃的婆娘看见了,眼睛哭瞎了,鼻子哭瘪了。”说完,伸手往孩子的小鼻梁上一摸,“哟,真瘪了!”或许是被奶奶夸张、抑扬的声音吸引了,或许是被奶奶搞笑的举止逗乐了,起先孩子僵着身子,一会儿,便合着老人的动作前倾后仰,腮边还挂着泪珠,便破涕为笑了。
  女儿两三岁的时候,好动,喜欢串门。那时我奶奶满七十了,身体还健旺,常背着她四处转悠。奶奶慢慢走,故意将背上的孩子左摇右摆,颠来簸去,边晃悠边唱:“映山红,满山开,家里来了个小奶奶。脚又大,手又拽;鼻又塌,嘴又歪;又好吃,又拉呆(吹牛)。吓坏了我家小乖乖。”直逗得背上的女儿“咯咯”地笑个不停。每当听到奶奶温软、亲切的声音,我突然间想哭。当年我也曾这样伏在奶奶的背上,听她唱着相同的歌谣啊!
  “点点窝窝”也是给孩子逗乐的一种方式。记得有一次,我和妻正要吃饭,摇篮中的女儿偏不睡,还勾起上身要坐起来。爷爷来了,说:“小伢没瞌睡,强迫哪行?”他抄起条小凳,坐在摇篮边,一边抱女儿坐起,一边说:“我跟宝宝玩‘点点窝窝’吧。”说着,左手握住孩子的手指,让她摊开手掌,拿右手食指戳女儿的手心。“点点窝窝,牛吃稻棵。我把你赶赶,你还骂我。骂我什么,骂我黄毛丫头!”说一句,点一下。声音抑扬顿挫,极富韵律。兴许是有趣,兴许是手心有些痒痒,女儿“嘿嘿”傻笑着央爷爷做个没完。我哭笑不得:“一个老顽童,一个疯丫头!”爷爷横了我一眼:“你小时不也和她一样!”俩人只闹得尽兴方休。